澳门历史城区俯瞰。侯文潇摄
不久前,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举行,西夏陵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六十个世界遗产项目。除申遗成果外,会议期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工作的高度评价——这既是对我国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我国作为世界遗产体系重要角色的肯定。
世界遗产是多元要素有机融合的生命体。无论是历史城区的开发管控、气候灾害下的文物抢救,还是遗产环境的整体维护,都需要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这要求建立强有力的系统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可以说,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
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我国4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报告通过了审议,分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澳门历史城区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我国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实践获得广泛好评,得益于近年来我们探索的系统性治理模式。比如,依托专项保护管理计划,澳门历史城区系统构建了“山—海—城”景观保护体系;丝绸之路沿线新建基础设施均严格执行遗产影响评估,确保遗产价值不受负面影响。这些成果背后是跨区域、跨部门的高效协作,彰显着我国在资源整合与系统治理方面的能力。
我国在本次大会上的另一贡献,是为全球性议题搭建对话平台,支持世界遗产知识体系发展。本届大会期间,中国主办了考古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自然文化融合等系列边会,从议题的设计上覆盖世界遗产领域共同关切的问题。在“考古遗产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上,中外专家探讨了考古遗址如何更好进入当代生活。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展现了我国如何处理古遗址的发掘、研究、保护、展示与居民生活、城乡发展的关系,探索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边会吸引了全球专家的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代表分享审慎发掘理念,墨西哥专家介绍“原始材料”保护技术等。除了发言嘉宾,还有来自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机构的几十名国际专家学者参加。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举办的边会话题具有很强吸引力,大家愿意在这一舞台上共同发声。我们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号召力,不仅体现在经验和案例上,还延伸到议题的建构力,搭建平台,让更多人讲述和分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在发言中,重点提及了2024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世界遗产预评估培训班”。那时在台下的我们,心中成就感满满。
世界遗产大会上出现的话题,正是全球文化热点的反映:文化应如何服务生活?文化遗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若将世界遗产比作一个大班级,我们正在从一个会学习的优等生,成长为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好伙伴。我们分享着学习方法和心得,也分享着课外读物;我们组织兴趣小组,和大家一起看更大的世界,聊更深的话题。在世界遗产这个舞台上,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最耀眼的主角,而是让每个角色都能因为我们的存在,赢得更多的掌声。
(燕海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