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小修小补店铺
小区附近的社区食堂
下楼,就有果蔬店;走5分钟,就有理发店、便利店;花10分钟,可到达饭店、幼儿园……我市多个社区,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着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居民走出家门,在15分钟的步行时间内,能办的事越来越多,日常所需触手可及。
日常所需都有
上午7时10分,家住安宁街89号院的张大娘,带着孙女出了门。步行5分钟,来到小区东侧的社区食堂,点了南瓜粥、鲜肉包、茶叶蛋,不慌不忙地吃完早餐。
随后,她们穿过林荫道,7时30分,到达西机路的玉门花园第二小学校。“好好听课,中午见。”“奶奶再见。”送了孙女,张大娘去附近的小游园散步,回家时还顺道去了趟药店。
“年纪大了,走不了远路。家门口啥也有,溜达一圈能干不少事。”张大娘说,自己对居住环境很满意,生活挺方便,而且邻里之间相处特别友好,让人感觉温暖舒心。
玉园南社区书记魏群萍介绍,社区现有居民7849户、1.5万人。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社区积极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居民日常所需,周边基本都能覆盖到。对于缺失的,社区收集大家的意见后,引入第三方机构,将相应服务送进“圈”里。比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开设瑜伽课堂、便民菜场、中医药角等,补齐了短板。
“小修小补”不愁
“麻烦你,鞋底磨坏了,能修吗?”家住426小区的陈欣,拎着一双鞋,走进院里的便民市场。入口处,面积约10平方米的隔间内,是张师傅的鞋铺。他接过鞋看了看,垫底、上胶、敲钉……10多分钟搞定。“手艺真棒,穿上挺舒服!”陈欣试了试,露出满意的笑容。
离得不远,是一处缝纫摊,不时有居民过来,改裤脚、改腰围或修拉链。“请帮忙看一下,这个能补吗?”太白街社区网格员秦雅楠入户发现,独居老人陈大爷家的床单扯了个口子,于是帮忙拿来修补。伴随缝纫机轻快的“嗒嗒”声,不到5分钟,床单被缝得结结实实。
此前,商务部在部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时专门提到,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如今,许多市民发现,所住的小区周边,磨刀、配钥匙、开锁、修车等服务,很容易就能找到。
太白街社区魏雅书记介绍,426小区的居民共717户,社区整合12家从事“小修小补”的商户资源,让其分布在小区周边,满足大家的日常需求。
基本不用远走
上午8时,67岁的袁大娘在公园晨练完,顺道去了漪汾苑小区菜市场,买了些蔬菜、水果,心满意足地回了家。她半年前从忻州老家过来,帮忙照看小外孙。迄今,老人的活动半径基本在小区附近,往远跑,她觉得没必要。
“便利店、药店、快递站、缝纫店、理发店,附近都有。”袁大娘说,偶尔带孩子去一趟吾悦广场等大型商超,步行顶多10分钟。日常生活,都能就近解决。
这个小区紧邻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漪汾校区、太原市实验小学、漪汾苑幼儿园等学校,并且“生活圈”里配套齐全,所以带娃的租户很多。漪汾苑社区网格员白濮瑜在入户时,经常主动向租户介绍“生活圈”里有啥:“菜市场在小区东口,槐荫苑门口有药店、文具店。”
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持续打造,越来越多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抬脚就到”的便利。
记者 李涛 文/摄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