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追求最好的,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7:04:00    

2025年,中国与瑞士迎来建交75周年,也是“中瑞文化和旅游年”。

在西方国家中,瑞士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而在中国民众眼中,瑞士往往意味着精准、可靠、静水深流。这个建在阿尔卑斯山脉间的国家,在中国留下了成千上万滴答作响的腕表,也吸引了每年数以万计、踏雪寻美的中国游客。

“这段关系,不只是成功的经济合作故事,也越来越成为文化与创新的共同旅程。”近日,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Jürg Burri)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专访时这样说。

自贸协定升级:更自由,也更长远

2014年7月,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2024年9月,两国正式启动升级谈判,旨在扩大零关税产品清单、拓展服务贸易与投资准入,并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自由贸易协定,它生效10多年来,让双边贸易增长了70%以上。”白瑞谊说,这份协议如今正走向升级,“我们不仅仅在谈关税的降低,更在谈一整套治理体系的优化,包括可持续性、劳动法、争端解决机制。”

他坦言,这项谈判并不轻松,两个经济体都有其复杂性,“但我们想达成一个真正长期平衡的方案。”

他指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是中瑞目前合作增长较快的领域,这与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在奢侈品和服务行业,瑞士也持续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手表品牌,也有稳定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比如瑞士的银行、保险和金融机构也高度关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

他补充说,中国在环保技术、农业深加工产品,甚至新能源汽车上,也不断拓展瑞士市场。比亚迪,便是最近一个成功进入瑞士的中国品牌。

“追求最好的,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提起瑞士,很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钟表。

“这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时间观念的传递,是科技与美的融合。”白瑞谊娓娓道来:早在1700年前后,就有系统性的记录记载了瑞士商人带着钟表踏上广州码头,开启与中国的对话。就像今年庆祝品牌诞生270周年的瑞士高级制表品牌江诗丹顿,与中国结缘也有近两个世纪之久。

“机械表是可持续的科技产品,仅靠手腕运动就能驱动,不耗电、不排碳。”白瑞谊微笑着说,“而它的生命远远超过你我本身。一块高质量的手表,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代。”

这种精密、可靠、创新、可持续的价值观,也贯穿于瑞士在华的其他产业布局。“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多优秀的青年工程师。这种创新人才动能与瑞士的高技术制造结合在一起时,就是未来制造业的范本。”白瑞谊说。

中瑞政治制度迥异、历史传统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白瑞谊却看到了两国人精神层面的契合,那就是对创新的热爱。“中国和瑞士人都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有着本能的认同。‘追求最好的’,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他提到,瑞士在中国的近千家企业,常年安排总部的高管来华了解中国市场;而中国公司也频繁派出工程师前往瑞士,交流研发与管理理念。“这种双向流动带来了理念、管理方式和文化视野的互动碰撞,是企业的事,也是文化的事。”

欢迎更多中国文化走进瑞士

白瑞谊与中国结缘已近二十年,早在2006年,他就曾担任瑞士驻华使馆公使。如今,他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拥有近30万的粉丝,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分享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回望过去,他感慨最深的变化是城市生态与出行方式。“现在的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绿地增多,像亮马河这样的城市空间美化令人惊艳。”他也频繁乘坐中国高铁出行,“我从北京去上海,几乎不会考虑坐飞机,高铁快、稳、准时,也更加环保。”

他动情地说:“我很欣慰地看到,超过一百万的中国游客在瑞士过夜。他们不仅是去拍雪山的,也是去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而我们也同样欢迎更多的中国文化走进瑞士,比如中国文化中心已落户伯尔尼。”

“我相信这个中心将是瑞士公众了解中国的第一站——许多人或许就是因此萌发前往中国旅行的想法。”白瑞谊说。

谈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以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观察道:“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体,这在欧洲文化中是找不到的,也正因如此,更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也正以新的方式被带到瑞士。前文所提及的江诗丹顿,就有不少代表性作品以中国文化为灵感,去年更推出四款融合中国古典纹饰“海水江崖纹”的腕表,将中国古代宫廷的经典审美元素雕刻进表盘之中。艺术在中瑞文化互鉴中得以延续、焕发新生。

采访最后,白瑞谊谈到未来的愿景,他希望中瑞双方在国际治理中展开更多合作。瑞士与中国曾在国际斡旋和和平进程中保持沟通,日后日内瓦仍有潜力继续作为中立外交平台。

更重要的是,他期待中瑞人民间交流的持续深化。“我希望未来依然有超过一百万中国游客在瑞士留宿,我也乐见越来越多的瑞士人来中国,认识这个古老而不断变化的国家。”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记者:刘晓琰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