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临沂果农主动“减产”背后的秘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9:5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河新区梅家埠街道以特色农业闻名,如今,这里正经历着一场由追求“高产”到适度“降产”的转变——种植户们主动将甜瓜亩产从5000斤压减到3000斤,把阳光玫瑰葡萄亩产从9000斤压减到3000斤。

农民向来喜高产,高产意味着丰收和好日子。可如今大伙儿主动减产,日子过得更红火了,这是咋回事?带着疑问,海报新闻记者走进当地知名的“葡萄村”“甜瓜村”蹲点采访,跟着种植户下田进棚,探寻“降低亩产”背后的秘密。

从亩产万斤到“减产”突围

在临沂市梅家埠街道醋庄前村,收敛了一冬的树木枝头正生出大片新绿,这里的50亩阳光玫瑰葡萄园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变革。

去年,这里一亩地能结出上万斤葡萄,但盲目追求高产换来的是果实品质急速下降,曾经的“贵族水果”卖成白菜价,地头上的收购价低至1.4元/斤,连人工费都赚不回来。

“再这么种下去,产业就毁了!”村党支部书记武心会下定决心,把葡萄的产量降下来,把品质提上去。往年,一株葡萄藤至少能结二十多串、五十多斤果。今年,武心会打算只留十三串,每串葡萄“瘦身”到1.7斤,让葡萄树“轻装上阵”,吃饱营养。除了大幅疏果,他还把化肥换成了豆饼、牛粪等有机肥;日常管护上“包干到人”,每10排葡萄一组,固定工人管理,葡萄品质直接与工资挂钩,进一步提高工人的责任心。

面对减产可能引发的价格风险,武心会并不担心。这几年,他观察市场行情发现,即便在阳光玫瑰葡萄卖出白菜价的时候,日本产的晴王葡萄依然能卖到500元一串的高价;产自云南的阳光玫瑰走的是精品路线,通过专业精品认证后,价格也十分坚挺。他坚信,品质是决定价格的关键要素。

“现在乡亲们不是不想改,而是不敢改。”面对多数农户的观望心态,武心会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葡萄主产区带头人,准备用自家的50亩葡萄示范园“打样”,带动更多种植户加入提质转型的行列。

算明白“减产”这笔账的不止武心会。村里的种植户武心江也果断行动了。

去年,他种植的2亩阳光玫瑰产出约1.4万斤,售价3元/斤,总共卖了不到5万元。今年到了葡萄定枝定穗的时候,武心江主动将枝条间距从15厘米扩至20厘米,照此计算,亩产将从7000斤压至约4000斤。扩大枝条间距后,葡萄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和阳光,更容易“上糖分、上口感”,果实品质更高。

武心江向记者介绍今年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情况

同时,武心江还创新使用了二次覆膜技术,把上市的时间提前约20天。记者在武心江的葡萄大棚里看到,相比其他种植户,武心江的葡萄已提前20天披上绿装——这多出来的一层薄膜,为葡萄的萌芽期抢出至关重要的20天时间,便能巧妙错开葡萄大量上市的“洪峰”。

“别人家的葡萄5月上市卖3元一斤,我家的4月底上市能卖到8元一斤。”武心江信心满满地说。

“贵族水果”卖出白菜价背后的账单

“种得太多了。”这是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对阳光玫瑰葡萄价格下滑的共识。

“贵族水果”卖出白菜价,是近年来许多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大户都经历过的。随着种植区域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再加上种植技术的提升,阳光玫瑰葡萄基本实现了全年供应。

以单一年份来看,其价格变化带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每年4、5月份,率先上市的阳光玫瑰葡萄是云南产区的早熟果,此时市场供小于求,有着全年最高的售价。6、7月份,随着广东、广西产区的阳光玫瑰葡萄开始上市,市场售价开始下降。8月开始,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浙等产区的阳光玫瑰葡萄陆续成熟,大量进入市场,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

除了产区多、供应时间长之外,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面积也在急速扩张。

2010年前后,阳光玫瑰葡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全国种植面积约2万多亩。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据他们估算,现在阳光玫瑰葡萄全国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从2015年到2025年,10年间,其种植面积大约扩张了50倍。

伴随着产量的增加,阳光玫瑰葡萄价格逐年走低。

记者梳理了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近三年来阳光玫瑰葡萄价格变化:通常,春节上市的葡萄少,价格较高;进入夏秋季,葡萄大量上市,价格显著下降,直到入冬后迎来小幅回升。综合三年数据,总体上看,其价格呈下降态势。

阳光玫瑰价格走势图(海报新闻根据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数据整理)

以阳光玫瑰葡萄价格的均值来看,2022年最高价为40元/斤,2023年降至39元/斤,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22元/斤,两年降幅达到45%。进入2025年以来,阳光玫瑰葡萄的市场价一度降至3元/斤,达到历史低谷。

亩产降了四成,价格却翻了倍

阳光玫瑰葡萄的故事不是个例。

在距离醋庄前村不远的盛安村,甜瓜大棚里,翠绿的藤蔓间缀满圆润的博洋甜瓜,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当地种植大户武可堂正在大棚里摘甜瓜,“以前总觉得多结瓜才能多挣钱,现在明白了,少而精才是王道。”

武可堂随手摘了一颗甜瓜递给记者,“你尝尝,俺家的瓜可香了!”记者咬了一口,果然又甜又香。

武可堂种植的甜瓜亩产约3000斤

“这个味儿就对了,我们今年主动降低亩产,把甜瓜品质提上去了。”武可堂自豪地说。

武可堂介绍,以前,种植户们普遍追求高产,这里的甜瓜亩产一度冲到5000斤,但收购价却跌到7元/斤,还有继续往下掉的趋势。直到2023年,他痛下决心:不能再这么干了。他把重点放在提升果实品质上,最终亩产降到了3000斤,价格却跃升至13元/斤。“算下来,每亩还增收了4000元呢。”

怎样才能提升甜瓜品质?武可堂告诉记者两个秘诀,一是降低亩产,瓜结得少了,每个瓜得到的养分就多,再通过精心管理,品质自然就上去了。另一个秘诀是让甜瓜“喝豆汁”。

他记得,以前种黄瓜的时候,政府请了兰陵县的技术员来指导,通过给黄瓜浇生豆汁,种出来的黄瓜口感甜脆、味道香醇。受此启发,武可堂创造出一套新办法:把豆子磨成汁熬熟,搭配有机肥往地里“喂”三遍。这样一来,结出的甜瓜不仅更甜,还带有独特的豆香。

“我种的博洋甜瓜卖到了13元一斤,白甜瓜10元一斤,比市面上其他甜瓜的价格高5元,还根本不愁卖。”武可堂底气十足地说。

武可堂向记者展示他种植的甜瓜

“降产+喂豆汁”这一招还被武可堂用到了种植草莓、小柿子上。

“春节前,草莓卖到40元一斤,过了年以后价格逐渐下降,目前的采摘价是10块钱一斤。比市面上贵,但是销量依然很好。”武可堂领着记者在大棚里转悠,正值草莓成熟时,前来体验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不少游客直夸“这里的草莓比市场上卖的好吃多了”。

目前,武可堂管理着15个甜瓜棚、8个温室大棚(种植小柿子)和1个连体草莓棚,共约100亩地。他估算,今年的毛利润能达到100多万元。

“降产不是目的,提质才是核心”

“降低亩产”的做法不是一天决定的。梅家埠街道农业办农技推广研究员李明华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这一决策背后的关键因素。

作为山东省农业强镇,梅家埠街道拥有16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醋庄葡萄和梅家埠甜瓜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降产提质,是大伙儿经过长期观察、摸索,逐步达成的品牌农业发展共识。

“一些种植大户通过前期尝试发现,降低产量后,农产品品质提升,价格上涨,最终收益反而增加了。另外,过去主要是粗放型管理,产量无序增长、品质参差不齐,葡萄出现了穗子过大、里外成熟度不一致的情况,别说增收,卖都不好卖。”

梅家埠街道计划对两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产量调控和品质提升

为解决农产品生产中品质下降以及销售时价格下滑的问题,今年,梅家埠街道计划对两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产量调控和品质提升,制定梅家埠甜瓜和醋庄葡萄的栽培技术标准并全面推行。通过推广标准和成功示范,将产量调控至合理区间,提高亩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从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

“以前,一亩地甜瓜产量能到七八千斤,按2元/斤计算,一亩地能卖16000元。调控产量后,亩产在3000斤左右,收购价直接涨到了七八元钱,价高时甚至能卖到十多元一斤,一亩地能卖两三万元。”李明华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解释着。

再以葡萄为例,以往,醋庄葡萄种植期间,对于化肥和有机肥的使用没有严格标准。而按照新制定的标准,一亩地有机肥用量至少要达到3吨,且严格遵守相关追肥标准。在产量方面,按照新标准,醋庄葡萄的亩产一般控制在3000斤,单个葡萄穗重量控制在2斤-2.5斤,小穗子则为1.5斤左右。

“降产不是目的,提质才是核心。”摘完了草莓,尝过了甜瓜,一转眼,葡萄也快成熟了。武心会、武心江、李明华他们信心满满,今年,一定是个新的丰收年!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