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坐江山·国风艺术手提包》。
大赛成果展现场。
《岩封石塞》细节。
盛夏七月,银川,览山公园,“丝路葡香·萄醉匠心”非遗创新设计大赛成果展举行。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深度对话。展览通过“走秀+互动节目+展位展示”的多元形式,集中呈现了从“实物产品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大赛道中脱颖而出的12件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以“非遗为骨、葡萄酒文化为魂”的创新理念,巧妙地将贺兰山岩画、西夏纹饰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为宁夏葡萄酒这张“紫色名片”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从刺绣艺术到贺兰石雕,从手鞠技艺到麻编工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独运,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稳坐江山·国风艺术手提包》:刺绣艺术的时尚新生
“丝路葡香·萄醉匠心”2025年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由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在众多参赛作品中,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桂琴、王倩、刘海英合作设计的《稳坐江山·国风艺术手提包》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精湛的工艺水准拔得头筹,荣获本届大赛一等奖。这款手提包完美诠释了“把山水诗意背在身上”的设计理念,包体一侧采用赵氏家族传承百年的立体刺绣工艺,栩栩如生地呈现出花卉图案;另一侧则印制着意境深远的古典山水画,仿佛将壮丽山河尽收囊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包的木质手柄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触感温润如玉,搭配随风轻摆的撞色流苏挂饰,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设计者的巧思。
赵桂琴介绍道:“这款包包采用了我们家族传承的刺绣技法,特别是包身上的立体花卉,运用了明清时期特有的针法。”作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赵桂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西北刺绣常见的花鸟题材拓展至山水人物,其作品以“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著称。这款手提包内衬特别设计了可拆卸的葡萄酒专用收纳层,采用八层优质丝绸压制而成,既保持了传统刺绣的审美价值,又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竹子元素的融入是这款作品的点睛之笔。”赵桂琴指着包包的把手解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坚韧与正直,我们以竹子为灵感设计的把手,不仅造型优美,握感也十分舒适。”这款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完美展现了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让古老的刺绣艺术焕发出时尚光彩。
《岩封石塞》:实用与意象融为一体
在强调实用性的设计理念指导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梅的作品《岩封石塞》成为本届大赛中颇具功能性的亮点之作。这件将贺兰石与红酒瓶塞完美结合的作品,不仅获得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更引起了众多酒庄的浓厚兴趣。杨梅介绍说:“这个设计最独特之处在于贺兰石天然的微孔结构,经过特殊处理后,既能保证密封性,又能让红酒适度呼吸,堪称天然的‘酒液守护者’。”
贺兰石作为宁夏五宝之一,素有“蓝宝”的美誉,其紫绿相间的天然纹路酷似中国传统山水画。杨梅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将每块石料的自然纹理都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选用贺兰石,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透气性能。”杨梅拿起一个使用过的瓶塞展示道,“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石塞会慢慢沁入酒色,形成独一无二的琥珀纹路,就像记录着时光的印记。”
“岩封石塞”这个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杨梅解释道:“‘塞’字一语双关,既指物理上的瓶塞,又暗喻边塞长城,与贺兰山的地域属性完美契合。”这种将材质特性、实用功能与文化意象融为一体的设计思路,正是本届大赛“非遗为骨、葡萄酒文化为魂”理念的体现。
《葡萄套砚(6件套)》:一石连作,贺兰砚雕刻的非凡魅力
获得二等奖的《葡萄套砚(6件套)》展现了贺兰砚雕刻技艺的非凡魅力,也见证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亮二十余年的艺术追求。这套作品选用罕见的贺兰石老坑“厚彩”料,由一方主砚、一副镇尺、一个笔架和一对印章组成,全部从同一块石料中精心裁出。王亮介绍说:“这种‘一石连作’的工艺要求雕刻者对石料的纹理走向有极其精准的把握,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前功尽弃。”
作品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栩栩如生的葡萄雕刻。王亮和联合设计人王冰甜一起,充分利用石材天然的豆绿色,通过深浅不一的雕工,将宁夏葡萄晶莹剔透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贺兰石特有的温润质地,才能呈现出葡萄那种宝石般的光泽。”王亮指着葡萄串上仅有2厘米大小的蛐蛐说,“为了让这个小生命显得更灵动,我特意在它的后腿上点缀了水晶颗粒,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
作为易水砚与贺兰砚技艺的传承者,王亮地将两种流派的精髓融为一体。他回忆道:“2002年我刚到银川学习贺兰砚雕刻时,就发现它与家乡易水砚的技法各有所长。经过多年探索,我终于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这种跨流派的融合创新,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北方雕刻的浑厚大气,又兼具了细腻生动的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砚台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印章可以严丝合缝地嵌入主砚的凹槽,发出清越的“叮”声,仿佛葡萄酒杯相碰的悦耳声响。
《紫晶岩羚》《丝绸之路上那一抹耀眼的紫》:结合宁夏本土特色的创新之作
获得二等奖的作品《紫晶岩羚》,延续了创作者刘素琴从家族三代传承中发展出的创新风格。这件作品以贺兰山生态共生为灵感,用钩针编织工艺勾勒出岩羊的灵动轮廓,紫葡萄珠点缀其间,象征着宁夏风土与生命力的完美交融。刘素琴介绍:“这件作品采用了三种独创技法:‘黄河水纹’编织法表现羊身的肌肉线条,‘滩羊毛卷’针法塑造蓬松质感,‘葡萄串珠’技法呈现果实累累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材料都采用环保仿羊毛暖绒毛线,体现着生态环保的理念。“作品主要运用紫色系、黑白韵,浅墨韵与大地色交织,呼应贺兰山刚柔并济的生态之美。”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梅的作品《丝绸之路上那一抹耀眼的紫》,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三等奖。作品以质朴的麻布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这款手作包作品的造型灵感源自古代商队必备的“搭连”,包身采用未经修饰的粗粝麻布,刻意保留的毛边象征着贺兰山自然风化的岩石,与宁夏葡萄酒扎根戈壁滩的生长特性形成巧妙呼应。“麻布是最能代表人类文明起源的材料之一。”石梅解释道,“它就像丝绸之路上的沙漠,质朴中蕴含着无限可能。”
特别巧妙的是作品的实用设计:内部两个独立酒瓶仓采用宁夏滩羊毛填充隔层,既美观又具备良好的缓冲保护功能。“我的设计理念是‘用最质朴的材料承载最纯粹的美好’,就像宁夏葡萄酒,虽然生长在贫瘠的砂石地,却能酿出世界级的琼浆。”石梅说。
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突破创新,每一届都有不同主题和特色
“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自2023年开始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和特色。”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张晶说,2023年首届大赛以“诗画银川·多彩非遗”为主题,征集到150余件参赛作品,主要是服饰、丝巾等传统品类;2024年第二届大赛新增了非遗购物节环节。而今年第三届大赛首次与宁夏葡萄酒文化相结合,并在“实物产品设计”基础上增设了“视觉传达设计”赛道。
张晶强调:“这次比赛最让大家欣喜的是,除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赛,大学生、设计公司等公众也加入到比赛中,更有广东、四川、福建、新疆等地设计者投稿,参与广泛,作品也更加精妙。”她还表示,这届比赛设计作品更加突出实用性,这也是举办本次大赛的初衷,希望能把展柜里的非遗作品“活”起来,成为人们生活中可以实用的物品。
“这样的创作,为宁夏葡萄酒文化增添了新的价值和内容。”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继斌说,“出色的设计,吸引了很多酒庄的关注,为非遗作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销路。”
采访手记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生活中
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三年的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被看见”的传播展示,到“被使用”的功能转化,再到“被需要”的产业融合,这条活化路径既遵循了非遗保护的基本规律,又彰显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尤为可贵的是,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深入挖掘非遗技艺与当代生活的内在联系——如贺兰石与葡萄酒塞的完美契合,刺绣与时尚用品的相得益彰……都体现着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它们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了当下生活中。正如贺兰山下的葡萄藤,只有扎根于适合的水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非遗技艺也只有融入时代脉搏,才能绽放持久魅力。银川的非遗创新实践带给我们启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传承人的匠心坚守,需要设计者的创新思维,更需要产业生态的协同支撑。这种“非遗+”的融合模式,不仅为传统文化拓宽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文化的灵魂,让千年的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续写着新的传奇。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