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穿荆州而过,其境内483公里长江水道,径流里程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长。这里既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雄浑,又有 “物华天宝” 的生态——江豚逐浪、麋鹿漫步,四大家鱼繁衍生息,一派“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独特景观。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储值”生态资源,厚植发展底色,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绘就美丽荆州的新画卷。
绘就“绿水青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18年以来,荆州全面打响长江生态保卫战,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创新开展治理模式,以“铁规铁纪”护航大保护,“关停搬转”化工企业70家,关停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腾退岸线55公里,对182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拆除洪湖、长湖围网22.7万亩,在长江两岸造林69.7万亩,复绿305处码头,组织572名管理员巡防长江岸线,启动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39个子项目……全市长江两岸面貌“整容”后焕然一新,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持续改善提升。
江河湖水系连通,拥江而立的荆州两岸,遍布“珠链”一般的内河、湖泊。2023年3月,荆州在湖北省率先发布市级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消除黑臭水体,持续推进流域环境质量改善。2024年1—10月,洪湖水质不断改善,8月的水质为“十四五”以来首次达到国家考核目标。
与此同时,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持续攻坚——探索构建河湖生态补偿机制,紧盯大气污染中的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秸秆和垃圾焚烧五源,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抓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综合整治……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鹏告诉记者,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荆州环保人的初心。
在荆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是一句空话,实践充分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荆州以项目“小切口”做足流域综合治理“大文章”,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3个、生态村297个,发展的林下经济效益突破14.34亿元,拥有监利小龙虾、洪湖莲藕、三湖黄桃、荆州鱼糕等地理标志、绿色农产品近百个,以绿色农产品、水产品为依托的“荆州味道”品牌价值不断凸显,以“生态美”为支撑的乡村游、生态游遍地开花,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涵的“美丽经济”,正成为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在荆州沙市区“洋码头”,一座红砖赤瓦的建筑临江而立。1927年,武汉商人刘季五与英商合资建造了这个洋码头最早的建筑之一——沙市打包厂。
沙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洋码头”因昔日洋船云集、货运繁忙而得名。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商贸、航运和文化交汇的中心。
然而经历过20世纪中期的辉煌和改革开放的浪潮,随着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粗放型发展的沙市沿江码头逐渐没落,一些老牌企业接连破产关停。问题也接踵而来——废弃厂房随处可见,历史建筑逐渐破败,污水直排长江,棚户区任意搭建……居民“临江而不见江”,这里成了荆州脏乱差的代名词。
2016年,荆州全面打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其中就包含沙市洋码头片区改造。作为岸线整治的重灾区,荆州市政府启动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保护PPP项目,对整个岸线进行全面整治。
岸线整治,“拆”字当先,且不论码头一年还能上交多少钱,光拆迁政府就要投入10亿元。一减一加,真金白银,从中可以看出重整的决心。
“我们将原先直排长江的管道全部关停,又重新铺设了污水管网,完成雨污分流,做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部零排放。”胡鹏介绍说。
为了控制船舶污染物,对停泊靠岸的船只采取全链条封闭管理,接收、转运、储值船舶垃圾。“码头完成了绿色能源直供船舶,每一艘停靠在码头上的船舶都能轻松充电和用电,接上岸电,再也看不到黑烟,听不见噪声了。”沙市区港航物流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穆林说。
长江大保护,保护的是生态,更保护的是市民的亲水权益。“荆州人喜欢水,因此城市岸线应还水于民,成为亲水平台。”于是,荆州政府投资16.58亿元,对原废弃的打包厂房、安利英洋行、活力28厂区等5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功能性重塑,将这片荆州记忆打造成融合文化、旅游、休闲的文创园区,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
拆迁之后,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场地砖渣清理外运后,我们外购种植土进行回填,经过坡道整治,种植各类植物近8000余株,绿化投资5000余万元。”洋码头公司王健告诉记者。
今天的洋码头,俨然成为荆州的新名片,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打造了长江大保护的“荆州标杆”。
八岭山镇的绿韵生金路
驱车10公里,从荆州市区一路向西北,有一片世外桃源隐藏于山林田野间,这里就是荆州区八岭山镇浅山森林美术园。
烟花三月,荆州的春天如约而至,在浅山美术园区,百亩樱花迎春绽放,如云似霞般勾勒出一幅春日美景。行走在园中,叠石溪流,小桥静亭,曲径通幽,一步一景。偶有暗香浮动,更增添了几分闲趣雅致。
据介绍,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观赏树木,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将流转土地500亩,建成以生态观光为主的3A级以上景区。
在浅山园一期,共有樱花、青松、红枫、梅花、杜鹃、茶花等5万多棵精品花木。园区内的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美感,与园区景观交织相融。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自然、环保的生态理念。”据工作人员赵爽介绍:“在园区内,我们聘用周围村里老人采用人工除草,并尽可能减少化肥用量;通过自然科学的方式,定期改善土质,保障移栽树木的成活以及生长品质;园内的道路都不做硬化,通过增加树木品种,完善园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如今,这里成了“春有烂漫樱花雨、夏有紫薇荷花香、秋有满山红枫情、冬有梅雪争艳春”的荆州网红打卡地。不仅如此,在美术园内,咖啡厅、花园餐厅、露营烧烤等业态,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游人们在林间焚香煮茶、调琴谈心、赏景观展,怡然自乐。
赵爽说:“园内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高峰期人流量一天可以达到上万人,今年3月初与去年同期相比,人流量增加了20%左右。”
在改善朱家岭村人居环境、激活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浅山美术园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万元。
“以前我只会种田,现在用竹子织篱笆墙、种植花木、为树木除病虫等技术都会了。一年下来,加上家里种田可以挣个4万多块钱。”朱家岭村村民孙必林开心地说。
近年来,八岭山镇科学谋划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布局,形成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建成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龙隐湖风景区、浅山森林美术园等10余个景区景点,形成“农文旅”融合的多元化景区矩阵。
八岭山镇党委副书记何子康告诉记者,作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乡镇,八岭山镇通过修整道路,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提升了乡村环境质量。此外,推进“小田并大田”,流转百亩以上土地约5万亩。
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生态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八岭山镇全镇2023年接待游客2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
“空气清新,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人们才会愿意在八岭山这里消费,为美好的环境买单。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业态,村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何子康说。
促绿生金,荆州已积累了先发优势、样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