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会河南##崛起的河南力量##新郑生活圈# #新郑市#
在河南省新郑市,每一个村庄的名字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岁月的变迁、文化的积淀和人民的生活。
新郑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村庄名称往往与深厚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裴李岗村的名字,听起来朴素,却承载着近八千年的文明。据记载,明末清初,裴、李两姓从河北正定县迁移至此,因村西有一土岗,便以姓氏和地理特征结合,取名“裴李岗”。但这个村子之所以闻名于世,更因为1977年在这里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裴李岗遗址。这片遗址告诉我们,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形成了聚居的村落,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家畜饲养和制陶等生产活动。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将中原地区的农业史、制陶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填补了仰韶文化之前的历史空白。站在遗址前,看着那些出土的石器、陶器,仿佛能感受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景象。这不仅是一个村名的由来,更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实证,让人不禁对先民的智慧与坚韧肃然起敬。
阁老坟村的名称,则直接与一位历史人物相关。这里原名冯新庄,因明朝首辅高拱(尊称“高阁老”)墓葬于此而得名。高拱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官至首辅,相当于之前的宰相,位高权重,深受百姓敬仰。据说他去世后,灵柩从四个城门出殡,北面的灵柩便葬于此地。村民敬仰他的声望,逐渐迁居至此,并以“阁老坟”为村名,取代了原名。村后的高拱墓,现存圆形坟冢,周围有石马、石羊、石猴等石兽及古柏,据《新郑县志》记载,墓区曾建有石坊、门楼、神道石刻等建筑群,规模宏大。这个名字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体现了百姓对清官贤臣的怀念与敬重,那种对“仁政”和“贤能”的向往,至今依然能感受到。
华阳寨的名字,则充满了历史的烽烟与传奇色彩。这里与古华国所在地有关,《水经注》中就有“黄水迳华西”的记载,韦昭也曾注“华,国名”。秦将白起攻魏时曾拔华阳,后周世宗柴荣死后葬于附近,柴郡主来祭奠时曾在此更换孝服,故此地又名“御华城”。一个名字,串联起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让人仿佛看到古代战场上金戈铁马的场景,以及皇室成员的哀思与敬意。历史在这里层层叠加,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刘知州村的名称,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荣耀与地方的历史。该村原名谢家坡。明朝年间,村内刘俊进士及第,被皇上钦封为知州官职。在那个时候,一个偏僻小村能出一位知州这样的大官,是一方大事,村名便改叫“刘知州”以资纪念。如今村内还保留着一通明朝“天顺”年间的贤良碑,落款处有“知州”字样,为村名提供了实物佐证。这个名字背后,是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励志故事,也体现了乡民对知识、功名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的认可。
古城师村的得名,则与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苑陵故城密切相关。大约400多年前,师姓始祖师盘从尉氏县迁居到苑陵故城西南角,称师庄。后师姓人口繁衍,因师姓人口居多且位于苑陵故城旁边,周围群众便称这个村庄为古城师。苑陵故城本身可能就是西周时期郐国的都城,汉代为苑陵县治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子东边的古城墙、高土台、出土的铜器、陶器,无不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重要战略地位。村名与古城相连,体现了村民对深厚历史背景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新郑的许多村名,也巧妙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先民们观察自然、适应环境、利用资源的智慧。
水泉村的名字,直接源于其地理特征。据记载,早在1455年,该村东西就有三条小河的源头,名水泉村。唐朝时名朱家村,宋、元、明称平康村,清初称水泉镇,1956-1958年设过水泉乡政府。名字的演变,记录了村庄的发展,也始终围绕着“水”这一生命之源。水是农耕文明的命脉,以“水泉”为名,足见这片土地之丰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感恩。
梨园村的名称,则充满了生活的诗意与田园的韵味。村子原名蒋马庄。因村东有棵大梨树,树荫如园,且村内许多村民以唱戏为生,好唱戏、出名角者不乏其人,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梨园。其中,马家第七代孙马文龙老人,唱戏天赋极高,演技出众,一般戏价30个大洋,他出场则需90大洋,名噪一时。戏曲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解放后各村生产队都有宣传队,九十年代至今仍有秧歌队、狮子队、锣鼓队、舞蹈队活跃,戏曲甚至成为村小的特色课程。“梨园”一词,既描绘了梨树成园的自然景观,更隐喻了戏曲艺术的繁荣,体现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精神追求。
潩水寨村因紧邻潩水河而得名,这里是潩水河流域中心所在,也是唯一因潩水而名的地方。这里曾是南来北往的古官道必经之地,经过千百年的人员聚散发展,成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堡式大集镇。潩水寨至今每年仍有四个古庙会,分别是正月初十,四月初八,九月十三,十月初十,是新郑知名古寨之一。这个名字不仅反映了地理特征,也记录了古代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历程。
三十里铺与二十里铺这样的名字,明显带有古代驿道制度的印记。古时规定交通驿道上十里为一铺,三十里铺因距新郑县城三十里而得名,二十里铺则因二十里而得名。这些名字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官道上的驿站,负责传递文书、接待官员,是古代信息传递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它们见证了古代交通的状况和邮政制度的发展。
以姓氏命名村庄,是新郑乃至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命名方式之一,它往往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史、繁衍史和奋斗史。
敬楼村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明初,苟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处。后来家族中有人做了大官,嫌“苟”字难听,便在“苟”字右边加了个“攵”字,成了“敬”字,后又建楼一所,取名“敬楼”。因村中有一条大沟,居住沟东的称“东敬楼”,沟西的称“西敬楼”。这个名字的演变,既反映了家族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字、对于声誉的重视,甚至有一丝“讨个吉利”的民间智慧。
西贾庄的由来类似,有贾姓人家从辛店公社贾沟大队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为贾庄。1981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与观音寺公社贾庄大队重名,经批准,更名为西贾庄。这同样体现了地名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吴陈村(属梨园村管辖)的由来,是不同姓氏和谐共处的典范。陈氏家族于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见此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且是“两岗加一窝”的地形,便定居下来,取名“窝陈”。清朝年间,吴氏家族也来到此地繁衍生息。吴陈两氏和谐共处,后将村名更名为“吴陈村”。宣统年间重修的玉皇庙纪念碑上,还刻有吴陈村陈光祖等人捐款的字样。这个名字记录了两个家族共同开发土地、建设家园的历史,体现了兼容并蓄、邻里和睦的精神。
香坊吴村的名称背后,则有一段更为曲折艰辛的家族生存史。明末以前,这里叫吴家堡,吴姓居多。传说李自成起义攻打开封时,部下刘宗敏率部经过此地,吴姓大户带领家丁抵抗,激怒刘宗敏,下令将吴家堡的大人小孩全部杀死,房屋烧毁。仅有两对吴姓夫妇藏匿于西老沟的獾洞或城墙出水道中,幸免于难。后来,这两户人家以开香坊、做香买卖为生,且均姓吴,故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香坊吴”。这个名字,记录了一个家族近乎灭绝又顽强重生的悲惨与壮烈,体现了生命的韧性和在绝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不屈精神。
纵观这些村名的由来,我们不仅能读到历史,看到地理,更能感受到一种流淌在新郑人民血脉中的人文精神和正能量。
一是敬贤崇德的精神。 如“阁老坟村”对清官高拱的世代敬仰,“刘知州村”对本地出的贤能官员的纪念,都体现了百姓对美德、功业和贤能治理的推崇与向往。
二是坚韧不拔的毅力。 如“裴李岗”的先民们在远古时期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艰辛与坚持;“香坊吴村”那两对夫妇在浩劫后顽强生存、延续家族香火的惊人毅力。这些名字背后,是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永不低头的顽强生命力。
三是重视教育与文化。 如“刘知州村”因科举功名而改村名,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梨园村”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热爱,体现了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四是和谐共处的智慧。 如“吴陈村”两姓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建设家园;“和庄”原本由多姓组成,取“和睦相处”之意。这种包容、合作的精神,是乡村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如“水泉”之名对水源的重视,“陵岗”、“陵后”对地理方位的准确描述,都体现了先民们观察环境、顺应自然、巧妙生存的智慧。
六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如潩水寨村,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新郑洧川长葛第一个县委所在地,被称为“民族解放先锋部队”,是“新、密、禹、长”四县抗日救国工作联络处,为开国中将皮定均部队抗日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村中的红色革命纪念馆,陈列着革命烈士的遗物,讲述着当年的英勇故事。这种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郑市的村庄名称,看似简单,却如同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历史光泽和文化色彩。它们记录了民族的起源、家族的迁徙、历史的事件、地理的特征、经济的活动和人民的情感。这些名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新郑历史人文画卷,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勤劳、智慧、坚韧、包容、崇德、尚文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