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国务院总理
本次会议主要有以下几大要点:
1
2
3
4
从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可以看到,促消费仍是当前政策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从2月份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到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中国人民银行 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到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相关政策可谓急管繁弦。
一系列政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截至6月底,汽车、家电、手机等数码产品、家装、电动自行车5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已超过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与此同时,服务消费持续走旺,以电影消费和“苏超”等为代表的文体旅融合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2个百分点。在相关政策协同发力下,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消费对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对促消费政策的总结与部署,不仅勾勒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实践脉络,更指明了政策发力的新方向——既要巩固既有政策成效,也要通过机制完善、领域拓展,让内需潜力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一方面,“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是政策可持续的底线保障。此前部分领域出现的虚假申报、倒卖补贴等问题,不仅浪费财政资金,更损害政策公信力,唯有通过大数据监管、跨部门核查等手段筑牢“防火墙”,才能确保补贴精准流向企业与消费者,让政策红利不打折扣。
另一方面,“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是政策升级的有效抓手。当前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单纯的补贴刺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当然,对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消费场景,业内普遍认为,当前服务消费发展空间相对较大。此外,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新型消费需求日趋强劲。
本次会议将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纳入扩大内需战略,也正是挖掘新消费潜力的一个方向。体育消费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既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又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供给端看,“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赛事活动”可聚焦“质”与“量”的双重提升,既要办好马拉松、电竞等热门赛事,同时又可挖掘地方特色,培育乡村徒步、冰雪运动等小众赛事,让体育消费“四季不断档、城乡全覆盖”;此外,也可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开发智能运动手表、专业户外装备等高端产品,以填补大众消费空白。从需求端看,“激发体育消费需求”需依托“惠民——场景”双轮驱动:拓展体育场景,让体育消费从“赛事观看”延伸到“日常参与”,真正激活千亿级市场潜力。
就金融而言,支持体育消费等新消费亦可多管齐下,从支付服务、信用体系、权益保护三个维度筑牢消费生态根基:其中,优化消费支付服务,让居民消费更便捷;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降低金融机构风控成本;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解决“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这种对消费生态的系统性优化,看似“软支撑”,实则是释放消费潜力的“硬保障”;同时,也可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构建起覆盖信贷、债券、股权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推动体育消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当然,提振消费,根本在于居民“能消费、敢消费”,要将促消费与惠民生、补短板相结合,使人民群众通过消费需求满足来感受到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就业、稳预期、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持续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支持政策等改革必须同步跟进,让促消费政策既“稳得住当下”,又“谋得好长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内需动能。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马梅若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