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傍晚,小雨淅沥落下,在济南市槐荫区腊山河西路上,行人正匆匆回家。道路一侧,孟凌霄和团队人员正在操作排涝车,将即将满溢的雨水抽至附近管道里,保障路面通行。连日来的强降雨,导致腊山河与兴济河排水分区沿线的雨污管道不断承受着满负荷的压力。作为项目总工程师,他来回奔波在自己所负责片区的积水风险点,“这里有两千余公里长的地下管网和八条河道,我们确保排水和行洪系统畅通无阻。”
夜间暴雨频发,一线工作人员“白+黑”不间断作业
“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这是孟凌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济南市重点区域防汛工作的技术负责人,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324平方公里的辖区,包括腊山河、南太平沟、北太平沟等8条河道,以及2000余公里纵横交错的市政排水管网,这些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排涝的效率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济南市气象部门多次发布暴雨预警,降雨集中在夜间,极易导致道路积水,影响次日早高峰交通。为确保城市运转有序,孟凌霄带领防汛团队开启“白+黑”工作模式,连夜巡查管网、疏通堵点、调度清淤。
“我们必须在第二天早高峰前把积水排干净,不能影响市民出行。”孟凌霄说。为此,他和同事们常常通宵达旦,近几天每天仅休息4小时左右,每日的微信步数也达到了15000-20000步左右。暴雨中,他们穿着雨衣、扛着设备,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排查隐患、抢排积水,用行动诠释着“雨不停,人不撤”的坚守。
防汛全天候:雨前排查、雨中盯守、雨后复盘
孟凌霄介绍,工作人员建构起了全天候防汛的体系。“在降雨前,我们会排查辖区内所有的市政排水管网,安排工作人员清掏淤堵。在降雨过程中,每个积水风险点都安排了工作人员进行值守、巡查,我们的排水设备也会提前就位。此外,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对整个324平方公里的辖区进行整体巡查,即使不是已知的积水风险点,我们也会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巡查,在降水后进行复盘、总结,对发现的新增积水点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造方案,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防汛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提前部署、科学应对。”孟凌霄介绍,早在汛期来临前,他就带领团队对辖区内所有排水管网和河道进行了全面排查,重点清淤疏浚易涝点,加固薄弱堤防,并利用智慧化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情变化,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防汛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守护城市安全就是建设者的天职。”孟凌霄表示。随着汛期持续,他和团队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继续坚守在防汛最前沿。“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就少受一分灾;我们多尽一份责,城市就多一分安全。”这是孟凌霄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和团队始终坚守的信念。
记者:樊雨晴 摄影:樊雨晴 摄影:王汗冰 摄像:樊雨晴 剪辑:樊雨晴 实习生:郝一铭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