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怀文 编辑/高莘】近日,梅赛德斯-奔驰在北京举行了“奔驰标准”科技日活动。奔驰用139年造车经验的技术沉淀,展示了车辆“好开”与“好坐”的底层逻辑。
底盘是汽车的灵魂,而奔驰的底盘调校早已超越“玄学”,成为一门精密科学。在科技日上,奔驰首次系统化展示了其“驾控黄金标准”:通过1000+零部件指标量化为130余项客观KPI数据,覆盖40个传感器的100多个方向测量,最终形成驾乘舒适性、安全感、掌控感、运动性、精准性五大维度的评价体系。每一款奔驰新车必须在这五大维度达到“五边形战士”水平,才能投入量产。
“底盘是科学而不是玄学”——这一理念贯穿奔驰的研发流程。以长轴距E级为例,其钢制螺旋弹簧搭配可调减振的敏捷操控系统,通过机械机构实现初段柔韧、中后段扎实的支撑效果,化解细碎震动的同时提供高速过弯的稳定性,实现“钢悬胜似空悬”的质感。而S级搭载的ADS+自适应连续可调减振系统,可独立调整每个车轮的阻尼,能够对于各种路况做到瞬时响应。
在奔驰最前沿的全主动悬挂系统——E-ABC智能魔术车身控制系统上,则带来极为平稳的行驶体验。搭载这一系统的S级轿车,能够实现每秒对路面扫描1000次,根据路况主动调整车身姿态,在连续起伏路面行驶时可实现如履平地般的平稳感。在高速过弯时,E-ABC通过液压系统反向施加力量抑制车身侧倾,不仅大幅优化车辆动态,更安稳的车身姿态也有利于整车驾控的稳定和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E-ABC智能魔术车身控制系统还能与Per-Safe预安全系统联动,在感知到车辆侧面即将发生碰撞时,可在0.1秒内将车身抬高80mm,让坚固的车身侧梁结构更好地应对撞击,确保车内乘客获得更好的侧面撞击防护。
虽然E-ABC拥有强大的车身姿态控制能力,但奔驰并非追求极致的水平姿态,而是想要达成自然和谐的体感。系统允许适当的车身姿态起伏或侧倾,并保留一点点行驶状态的路感,让各类震动频率保持在人体感受的舒适区间,既让乘客不受打扰,又能感知车辆动态的安全感与掌控感。
据奔驰表示,其底盘研发的底线是“一分时间一步流程都不能省”。从CAD设计到量产验证,历经4年打磨,包括2冬2夏的全球500万公里耐久测试(中国占比110万公里),覆盖-40℃至70℃极温、200公里/小时弯道制动等极限场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让奔驰底盘在真实路况中始终稳定可靠。
人们常说“坐奔驰”,表达对豪华的直观感受。奔驰同样对座椅的安全、舒适与耐久也提出了极致的要求。奔驰座椅的研发周期长达1460天,集成6000+项标准控制,涵盖材料、功能、安全等2000+项专项测试。据了解,E级座椅拥有1000+个精密零件、400+套工装模具。
安全是奔驰座椅的最高配置,奔驰每张座椅均采用专属骨架平台,满足全球最严苛安全标准,并通过全骨架电泳防腐工艺,确保15年不失效。在安全测试中,奔驰的座椅后碰测试要求20毫秒内加速度从0g提升至20g,头枕测试以25.1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10个薄弱点,减速度超80g的时间不超过2.4毫秒,标准超国标1.2倍。
舒适性则体现在细节中,奔驰座椅的Nappa皮革通过人工检测与数字扫描双重筛查,保留天然纹理与触感。座椅通风系统以4-5个风扇提供9升/秒风量,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平衡散热与静谧性。在耐久性方面,奔驰座椅需通过40000次“上下车”测试(含15000次真人模拟),相当于连续使用18年。
在科技日上,奔驰首次展示了搭载线控转向技术的EQS原型车。线控转向用电信号取代传统机械连接,实现方向盘与转向执行机构的解耦,可以实现低速时转向灵动,高速时转向稳健。搭配±10度后轮转向,让大型纯电轿车拥有比小型车更灵活的转弯能力。EQS单侧打满仅需170度,无需交叉换手,显著提升日常驾驶便利性。此外,由于取消机械连接,方向盘不再传递路面震动,让驾驶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确保安全可靠,线控转向采用冗余设计,系统配备双供电、通信和执行器硬件,安全性超过传统机械转向。即便在极端情况下双重冗余失效,车辆仍可通过ESP电子稳定系统介入制动,实现安全刹停。目前,该系统已完成超100万公里台架测试及同等里程的公开道路实测,为L3级自动驾驶奠定基础。
2025年是奔驰在华研发、生产的20周年。从北京奔驰生产基地到上海研发中心,奔驰以“在哪里研发,就在哪里生产”的理念,打造京沪“创新双引擎”。同时,中国研发也已步入“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发展新阶段,以越来越多的技术反哺全球市场。
真正的豪华,是穿越时间的安全承诺,是无需妥协的舒适体验。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白岳涵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款产品、每一项技术都体现奔驰的工程师精神——以领先行业的安全、舒适与智能科技,回应客户期待。正是这种精神,驱使我们打造每一辆奔驰好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